淺析我國工業電子產業發展現狀
今天來了解一下工業電子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發展現狀
1、汽車電子
伴隨中國汽車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汽車電子產品市場也保持著高速增長。2010年,我國汽車市場呈現高開穩走態勢,產銷量月月超過100萬輛,平均每月產銷突破150萬輛,全年累計產銷超過1800萬輛,刷新全球歷史紀錄。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年累計生產汽車1826.47萬輛,銷售汽車1806.19萬輛,同比均增長32.4%。2009 年我國汽車電子產業規模約為1500億元,預計2012 年我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將超過3200億元。
娛樂和主動安全成為汽車電子市場的主要增長點。國產汽車電子化程度繼續提高,許多高端汽車電子產品繼續由高端車型向低端滲透普及。在底盤控制和安全領域,傳統產品的升級和主動安全系統的普及成為市場的主要增長點。在防抱死系統(ABS)普及的基礎上,基本完成了電子制動力分配(EBD)和彎道制動力控制(CBC)功能的升級;剎車輔助系統(EBA)、急速防滑系統(ASR)、電子穩定程序(ESP)和定速巡航等主動安全系統市場的不斷擴大,以及安全氣囊產品的升級換代,共同推動了底盤控制和安全系統市場的增長。例如,ESP之前主要普及裝備在寶馬、克萊斯勒、雷克薩斯等高端車型中。隨著市場的發展和價格的下降,電子穩定程序(ESP)開始在榮威750、凱美瑞等中級車中普及,并已經出現在奔騰等緊湊車型中。由于緊湊型車和中級車是我國轎車市場的主要車型,ESP的向下滲透普及推動了其市場份額較快地增長。
隨著消費者對汽車娛樂性需求的不斷提高,車載娛樂系統產品技術快速發展。在汽車音響市場中CD和多碟CD目前是市場的主力產品,但DVD系統增長速度非???,車載視頻系統開始崛起,倒車可視系統、車載導航系統的裝備率在不斷提高。車載電子市場的快速發展不僅是由于前裝裝備率的不斷提高,改裝市場和后裝市場的快速發展也成為車載電子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汽車電子產品的國產化率不斷提高。國外企業和合資企業一直是中國汽車電子市場的主力,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但由于中國汽車廠商快速發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成本優勢的推動下,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大大提升。國內企業首先在汽車音響和車載娛樂系統實現了突破,然后在安全氣囊、汽車防盜系統、汽車導航系統中快速地發展。在本土汽車廠商的帶動下,本土汽車電子企業在發動機管理(EMS)等領域也實現了市場突破。
節能減排是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也成為汽車電子的研究熱點。在動力控制領域,節氣門/直噴引擎、智能渦輪增壓、電子閥門驅動、先進的變速箱系統、混合動力系統等產品的使用將更加普及;在能量效率和管理方面,剎車能量轉化、熱能轉化、電動燃油泵、發光二極管照明等新產品將進一步提高汽車的電子裝備率;汽車總線系統、主動巡航系統、TPMS系統等產品也將能夠達到節能的目的。
在消費者對汽車安全性、娛樂性等要求以及政府對汽車的節能、環保等要求的推動下,汽車電子產業在汽車產業中所占比重還將持續提高,這為自主汽車電子產品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市場機遇。
建議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載貨車、客車、中低檔轎車作為我國汽車電子產品發展的突破口。加大對汽車電子產業自主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引導更多企業進入汽車電子領域。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汽車電子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并處理好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的關系,積極尋求獲得技術溢出的途徑,提高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愿望,重視樹立品牌,探索汽車電子領域產學研結合的有效途徑。汽車電子生產企業要充分利用引進的整車技術,消化吸收隨整車或總成引進的電子技術。汽車電子產業中的骨干企業應通過合作、并購和上市等方式擴大規模,通過有序的市場競爭和良好的市場環境來形成產業規模效應(王亞平,2010)。
建議汽車制造業是當地支柱產業的地方政府,把大力發展汽車電子產業,提高汽車產品的電子信息技術含量,作為推進汽車制造業兩化融合的重點。
2、船舶電子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提供的統計數據,2010年,全國造船完工量656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4.6%。新承接船舶訂單量7523萬載重噸,是2009年同期新接訂單量的2.9倍。手持船舶訂單量19590萬載重噸,比2009年底手持訂單上升4.1%,其中出口船舶占總量的84.6%。
我國已進入國際造船大國行列,但國內船舶配套產業卻非常弱小,企業普遍從德國等發達國家進口船舶配套核心設備,致使采購成本居高不下,發動機、電子控制設備等船舶關鍵配套件一般都從國外進口,進口配套產品比例高達70%以上。
在船用設備中,價值比較大的設備包括柴油機、發電機組、螺旋槳、輔助鍋爐、甲板機械、操舵系統、導航及測量系統、艙室系統、輔助系統、安全及救生系統,其中船舶電子產品價值約占15%。其特點是產品種類多、用戶分布面廣、流動性強、對價格和服務要求高,但對每種船用電子產品的需求有限。雖然船舶電子產品總體市場規模不是很大,但對船舶業的影響卻不小,特別對我國船舶業來說,船舶電子產品至今仍是一大瓶頸。
目前世界船舶配套產業年產值約230-250億美元,主要生產廠家集中在西北歐和日本,我國雖然在柴油機、發電機組、螺旋槳等船用配套設備的研發制造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但船舶導航設備、通信設備、操舵系統、控制系統等船舶配套電子產品,還多采用國外產品。船舶電子產品的生產目前主要集中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如德國、英國、丹麥、挪威、美國、加拿大、日本和韓國等。船舶電子產品的高端市場主要由歐美國家掌控。為了適應我國船舶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形勢,提升中國船舶配套產業特別是船舶電子產業的規模與水平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洪杰,2009)。
從船舶電子產品配套流程來看,一般由船東提出選型要求,船舶設計單位根據船東要求在設計時加以考慮,提出配套產品廠商表,造船廠在廠商表范圍內選擇供貨商,進行采購安裝。國內有部分企業通過與國際知名企業合作,利用它們已形成的品牌效應和服務網絡占據市場,逐步把自己的產品和品牌培育起來,并實現自己的網絡化服務功能。相對來說,這是一種投入少、見效快的方式。
從發展趨勢看,船舶電子技術正朝數字化、自動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綜合化的方向發展。隨著用戶對高性價比、高可靠性的要求逐步提高,船舶電子產品的制造逐步向系列化、模塊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鑒于船舶電子技術是典型的軍民兩用技術,發達國家考慮其對海軍裝備和民用海事航運業發展所起的雙重作用,普遍重視和扶持大型軍工企業進入海事電子行業。
建議船舶制造業是當地支柱產業的地方政府,把大力發展船舶電子產業,提高船舶產品的電子信息技術含量,作為推進船舶制造業兩化融合的重點。
二、存在問題
1、汽車電子
目前,我國汽車電子產業發展主要面臨如下方面的問題:
(1)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電子產品,并面臨國外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專利圍攻。
自主知識產權是制約我國汽車行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對于汽車電子這一零部件來說,要想開發出具有自主產權的產品是要受到許多束縛的。由于大多數生產廠家不具備與汽車公司同步開發的條件,只能仿制。每年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各大汽車公司在我國申請大量的專利,在汽車電子這一領域實行了大規模圈地運動。這樣一來,即使國內有些企業想自己開發或已經開發出自己的產品卻還要去面對去刻意避開國外已經申請的專利。曾有個開發汽車上檢測雨量的雨量傳感器的廠家,當時它們的產品已經出來,在要申請專利時發現德國某公司已經在中國申請了該產品的專利,并且申請的是工作原理的保護。這樣一種光學的物理原理被申請為專利保護,這家公司很難避開,產品遲遲不能進入市場。
(2)缺少滿足于汽車行業質量控制體系的供應商,主要元器件受制于國外。
一個產品的性能好壞決定于組成這一產品的某個性能最不穩定的零部件,也可以說采用什么等級的供應商,就會制造出什么等級的產品。就汽車電子產品而言,這個問題更為突出,往往一種汽車電子產品開發出來后,小批量式裝車試驗沒有發現問題,然而,剛剛上幾千套的批量生產,好多問題應運而生,這產生的原因不乏有工藝等其它因素,但元器件工作性能的不穩定是最常見的,目前,我國缺少專業為汽車電子產品提供配套的電子元器件廠家,所用元器件的來源主要有兩種渠道,一種是直接采購國外代理商的器件,如各種芯片和功率管等;另一種渠道為采購國內電子元器件廠家的產品,如電阻、電容與晶體管等常用器件。汽車產品不同于其它家用電器以及應用設備等產品,汽車電子產品涉及的往往是很多動態的參數,影響其性能的因素很多,如振動、溫度、濕度、電磁干擾等,汽車電子產品的生產需要建立一套能夠與其長期進行合作交流的配套供應體系,也就是要建立一個汽車電子產品的行業的配套體系,所有的器件配套要汽車電子產品和其它電子產品區分開來,同時汽車電子產品的生產廠家要用相關的汽車行業的質量體系去控制為自己配套的供應商。
(3)生產管理體系不健全,很難生產出性能穩定的汽車電子產品。
國外大品牌的車為什么性能穩定,從技術角度來說,它們具有一個強大有力研發隊伍、一套穩定的生產工藝控制體系和一個健全的物流體系。汽車電子產品的生產與整車生產密不可分,目前我國汽車電子生產工藝的控制仍處于借鑒、摸索時期,各廠家各自為營,很難形成一套可行體系,而汽車廠家忙于自己,無暇顧及。沒有一套可行的嚴格的工藝控制體系,就不可能生產出質量穩定的電子產品。沒有質量穩定的零部件供應商,就不可能生產出性能穩定的汽車。
(4)傳統以機械為主的零部件企業對新興汽車電子產品缺乏認識,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去研究開發。
汽車給人印象是一個機械結構的交通工具,用傳統的觀念很難把汽車和電子、電腦以及有線和無線網絡控制聯系在一起。但隨著汽車技術的革新,電子和網絡技術正在汽車領域快速發展。汽車已不是一個單一的機械產品,它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機電結合的產品。將來它不是一個單一的電腦控制,而是一個構架在控制器局域網(CAN)總線結構上的電腦網絡控制。這對于以傳統機械零部件為主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的確需要一個認識過程。汽車電子產品的生產屬于一個高投入、高利潤的行業,需要投入很大精力真正去做,不能只是局限于口頭上的瞻望與號召,實際上的觀望與試探。
2、船舶電子
我國造船工業的高速發展極大地刺激了對船舶配套設備的需求,包括對船舶電子及導航設備的需求。目前我國船舶電子產品本土化率還不到10%,這與我國造船工業的迅猛發展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目前每年全球船舶電子設備需求接近300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的造船修船市場可為船舶電子設備提供每年將近百億元人民幣的市場,但90%被進口產品壟斷。
船舶電子產品的開發制造是我國船舶業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國內船舶電子產品生產廠家主要側重低端市場,以代理國外產品為主,自主創新較少,提供單個零星產品,在產品技術性能、質量、品種和規格方面與國外同類產品比較存在著很大差距,甚至還有一些關鍵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船用設備和部件國內根本不能生產,只能依賴進口。目前國內能自主研制的產品僅有磁羅經、陀螺羅經、計程儀、測深儀等,且只能在部分國內船舶上使用。從服務方面看,國內大多數配套廠商沒有能力或沒有意識去建立全球售后服務網絡。
總之,我國船舶電子國產設備存在缺乏核心技術、沒有品牌、沒有國際性的銷售維護網絡,以及產品單一、技術起點較低、系統性差、工藝落后等突出問題,基本上還處于學習跟進階段。在引進國外技術方面,國內江蘇、上海、遼寧、山東等地已陸續引進了一些國外廠商或進行合資合作,但大多是一些非核心的技術和產品。
在雷達、GMDSS設備、自動舵等方面,由于海外少數發達國家的電子及導航生產廠商相對壟斷,一般不愿意簽署專利轉讓協議,使我國船舶電子技術的引進具有相當的難度。
船舶電子產品研發出來后首先要通過船級社認證,如要進入國際市場,則要經國際著名船級社資格認證。通過認證的產品還需要努力開拓市場,通過用戶的不斷使用逐步為客戶認可。是否具有網絡化的維修服務保障,也是船企選擇的重要因素。產品質量過硬,但沒有完善的全球服務網絡,也難以打開國際市場,進入大型船舶修造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由于國內企業全球服務網絡不完善,影響了自有品牌提升和國際市場拓展。
三、發展對策
我國工業電子產業必須建立在自主核心技術的基礎上,才能在與國際巨頭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整合研究開發資源構建產學研合作體系。整合企業、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在汽車電子研究與開發方面的技術與成果、人才與設備等優勢資源,構建工業電子的產業聯盟。
加快工業電子產業技術平臺建設。專家表示,各相關地方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在當地構建工業電子產業技術平臺,掌握并突破工業電子研發關鍵技術和典型優勢工業電子產品的示范開發。
促進工業電子產業集群化發展。針對我國工業電子產業普遍規模偏小的局面,專家建議可以考慮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促進大企業集團的建立,扶植龍頭企業發展,以之吸引更多中小企業形成工業電子產業集群。
制定優惠政策培育工業電子產業快速發展。專家建議,地方政府應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扶植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工業電子產業發展,尤其是多采用有利于增強工業電子產業造血功能的稅收優惠政策。
制定好工業電子發展產業政策和國家行業標準。國家給予一定的資金、政策、稅收支持。
選擇基礎好的地區,在當地政府或行業協會的協調和領導下攻關,政府給予政策、財力、物力、人力支持;并按產品注冊若干聯合經營的股份制公司,包括合資公司,實行商業化運作;同時利用展會、論壇進行技術交流和產品展示,推動技術進步和商務發展;積極開拓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擴大工業電子信息產品出口。